空空如也网

金匮今释——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

金匮今释——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

金匮要略今释卷一

金匮今释——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

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

论十三首,脉证二条。脏腑证第


此篇非仲景旧文也。先后

《伤寒论》篇首,病脉有“辨脉”、金匮今释经络“平脉”、脏腑证第“伤寒例”,先后人皆知出于王叔和。病脉《玉函经》篇首,金匮今释经络有“证治总例”,脏腑证第太炎先生辨为出于六朝人。先后此篇之文,病脉亦与全书不类,金匮今释经络盖仲景书经汉末丧乱,脏腑证第即便散佚,先后后之编次者不止叔和一人,各以己意,作为篇首耳。今从赵氏,以下注本之例,存而释之。

每篇所标若干首,脉证若干条,数之不能悉合,无关弘旨,略而弗


1.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

夫肝之病,补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药调之。

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。脾能伤肾,肾气微弱则水不行,水不行则心火气盛,心火气盛则伤肺,肺被伤则金气不行,金气不行则肝气盛,故实脾则肝自愈。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。

肝虚则用此法,实则不在用之。经曰:虚虚实实,补不足,损有余,是其义也。余脏准此。

此条当分三段,自问曰惟治肝也为一段:举例以明上工治未病之理,且示肝实之治法。自夫肝调之为一段:言肝虚之治法。自酸入肝要妙也十一句,似以后人注释语掺入正文,当删。肝虚以下为又一段,总结上两段。今分释之。

上工治未病一段,意谓治病须先知其传变而预防之也。

肝病传脾者,所谓木王侮土也。先实脾者,补脾气,使不受肝之克贼也。难经七十七难亦持此说。然上工治未病之文,昉见《灵枢·逆顺篇》,其文曰:上工刺其未生者也,其次刺其未盛者也,其次刺其已衰者也,下工刺其方袭者也,与其形之盛者也,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。故曰,方其盛也,勿敢毁伤,刺其已衰,事必大昌。故曰,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,此之谓也。灵枢所云,不过言各种疾病,当及其未生与其方衰而刺之,非谓预防传变,义与金匮、难经自异。意者,上工治未病,盖医家自古相传之语,后贤见仁见智,解释遂有不同耳。(脾王不受邪之字,读如旺。)

于此须研究者,肝病是何种病,脾病是何种病,肝病又何以必传脾。若谓肝木脾土,木能克土,则语甚空泛,殊难令人理解。按《内经》之法,以愉悦舒畅为肝德,以忧愁郁怒为肝病,是则古医书所谓肝,乃大半指神经。愉悦则神经舒缓,忧怒则神经刺激也。太阴阳明论及厥论,皆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,是则古医书所谓脾,乃指胃肠之吸收作用也。

然细绎古书,又多包括消化器官之全体而混称脾。故肝传脾者,乃谓忧愁郁怒足以阻滞消化耳。忧愁郁怒何以能阻滞消化,则交感神经之刺激也。交感神经者,植物性神经之一部,但有定型的反射,不能以意识指挥,其分布至广。外而瞳孔、汗腺、毛发,内而血管、脏腑,皆属交感神经之领域。

上古之人,浑浑噩噩,与鸷鸟、猛兽相搏食,胜负之际,生死系之。故恐惧、忿怒,常所不免,恐惧则逃遁,忿怒则斗争,皆须剧劳其肌肉。然人体一切器官,不能同时并用,肌肉剧劳,则内脏之消化作用必须完全停止。惟心房须供给多量血液于肌肉,肺脏须为肌肉加增吸氧排碳作用,大脑须量度敌我情势以为应付,故心、肺、脑之作用,与肌肉同时加剧。

交感神经之分布与其作用,适合于逃遁斗争时之需要,故当恐惧、忿怒之际,交感神经传出刺激,则胃肠停止其分泌蠕动,心脏加增其张缩,肺脏加增其呼吸。他若瞳孔放大、毛发森立、须髯戟张,则又显于外而张其威武者也。人体赖有此种本能,始得生存于洪荒世界。

其后社会进化,人类无须与鸟兽搏食,则恐惧、忿怒之刺激日少,而欲望渐多。生活程度日趋复杂,有所求而不得,则忧愁郁怒起焉。然人体之有交感神经也如故,忧愁郁怒之足以刺激交感神经也如故,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行其反射也如故。忧愁郁怒,非逃遁斗争所能解决,则无所用其肌肉,于是肌肉有余力,则经脉奋张。大脑有余力,则夜不能寐。心肺有余力,则心悸而喘。若是者,古人谓之肝病。胃肠常日受制,则消化不良,或干呕,或便闭,或胃脘痛。若是者,古人谓之肝传脾。西医书载神经性胃病多种,但知其原因为精神过劳,忧郁过度,神经衰弱,而不能言其所以然。又言慢性肠炎之病人,每因心志抑郁,而成疑病。Hypochondria(译言忧思病)以为因肠炎而致心志抑郁,其言实倒果为因。

近时有生理学教授卡侬氏者(WalterB.Cannon)费四年之实验,证明痛楚、恐惧、忿怒时,皆因交感神经之刺激。消化为之阻滞,正可为肝传脾之说下一确解。是故古人能知忧怒之阻滞消化,此事实之极精当者也。而《内经》云,邪气之客于身也,以胜相加,肝应木而胜脾土,以是知肝病当传脾,则似乎不大合理。惟内经之时,科学尚未萌芽,以五行解说病变,本无足怪。

今之医家,生当科学昌明之世,殊不宜墨守风木、湿土之说。著书、教学,导学者于迷途。至于国人之习西医者,对于中医学说,应认识其精当之事实,理解古义,交流新知,取其菁华,去其糟粕,是则团结中西,发扬医学之正轨也。

肝之病一段,言肝虚之治法。

肝虚之病,实际上不经见。补用酸,亦与藏气法时论辛补酸泻之法不同。灵枢五味篇言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,又言麻犬肉李韭皆酸,则与此正合。然其言五谷、五果、五畜、五菜之味,颇与一般味觉不同,当别研考。

酸入肝要妙也十一句六十九字,迂谬不可为训。

上文言补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,可知补为主,助益为辅。此处专从甘入脾立论,置补与助于不问,一误也;治肝而伤肾、伤肺,五脏倶受牵动,是为诛伐无过,二误也;此段当是后人旁注,传写并入正文,故以为当删。

末段明虚实异治,辨寒热虚实,本是中医之特长。《灵枢•九针十二原》云:“无实无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”,《难经·八十一难》亦申其说。

(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,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空空如也网 » 金匮今释——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